Powered by RND
PodcastsGovernment公事好好說

公事好好說

高雄廣播電臺
公事好好說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214
  • 公事好好說-南台灣藝術殿堂—美學與城市共創新篇章
    主持人:郭瑞坤(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來賓: 湯詠瑜(高雄市議員) 顏名宏(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高雄市立美術館自1994年設立,作為南部第一座公立美術館。近年來,透過組織調整提升營運效能,強化公共性與可及性,更推動園區生態轉型與多元展演,營造融合參與、導覽與體驗的文化生活圈,讓藝術真正走入市民日常。 新任館長顏名宏於8月1日起正式接任,其長期關注藝術如何融入社會與公共空間。面對當代美術館日益強調參與性與社會連結的趨勢,他提出四大發展方向,包含強化地方文化特質、美感教育向下扎根、與學校社群協作推廣,以及推動國際文化交流,期許高美館能以更開放的姿態連結在地與國際,拓展藝術的公共價值與生活影響力。 然而,在強調與社會對話、共振的當今,當代藝術的隱約的不容易理解與親近的DNA,也是民眾卻步美術館原因之一。高美館如何以藝術來詮釋地方?從過往推動公民美學、藝術介入空間的經驗,高美館有哪些侷限性與可塑性? 本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邀請高雄市議員湯詠瑜、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顏名宏,共同討論「南台灣藝術殿堂—美學與城市共創新篇章」,歡迎市民朋友收聽!
    --------  
    57:27
  • 公事好好說-深耕70年:台灣豫劇的傳承與創新
    主持人:魏君穎(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王海玲(台灣豫劇團藝術總監、臺灣國寶級戲曲藝術家) 謝文琪(台灣豫劇團美聲公主) 台灣豫劇深耕寶島已逾七十年,如今已成為台灣重要的戲曲藝術形式,這段悠久的發展歷程,見證了傳統與創新的完美融合。位在左營的豫劇團,也是高雄文化地景重要的一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與藝術傳承。九月一日,公事好好說將邀請台灣豫劇團藝術總監、國寶級戲曲藝術家王海玲老師,以及被譽為美聲公主的謝文琪,與魏君穎助理教授一同探討「深耕70年:台灣豫劇的傳承與創新」的精彩主題。 節目中,將邀請兩位老師分享豫劇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如何發展出獨特的藝術特色,展現出有別於大陸豫劇的台灣味道。在九月,劇團即將推出兩個重要製作,完美詮釋了傳承與創新的雙重意涵。不僅由「王海玲經典傳承計畫」的年度演出「唱秋—豫見青主角」,包含《花園贈金》、《戰馬超》和《八仙過海》三齣經典劇目,由新生代演員擔綱主演,展現豫劇人才培育的豐碩成果。同樣令人期待還有在高雄中山堂的跨界力作《白水》,這是台灣豫劇團與秀琴歌劇團攜手合作的創新之作。以田啟元的代表劇作為基底,融合豫劇唱腔、歌仔戲唱腔及西洋聲樂合唱,在王海玲老師的藝術總監指導下,由導演林明霞重新詮釋經典《白蛇傳》的精彩篇章;不僅保持各自藝術特色,更結合當代多媒體影像藝術,創造令人驚豔的舞台效果。 傳承是豫劇發展的根基,台灣豫劇團多年來致力於經典劇目的保存與人才培育。從前輩藝術家的薪火相傳,到新生代演員在舞台上的精彩演出,每一個環節都見證了台灣豫劇人才培育的用心與成果。面對現代社會的挑戰,劇團透過創新的演出形式和跨界合作,讓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新時代中重新綻放光彩,成功吸引年輕觀眾重新認識豫劇之美。不論您是戲曲愛好者,或是對台灣文化發展有興趣的朋友,本集節目都將為您帶來豐富的文化饗宴。
    --------  
    58:07
  • 公事好好說-地方觀光該怎麼重啟?從大樹區看公民參與遊程共創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李橙安(高雄巿鳳山社區大學校長) 莊毅冠(大樹文史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大樹區,擁有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舊鐵橋濕地教育園區、義大世界等多元景點,更是鳳梨、荔枝(玉荷包)、白玉苦瓜等農特產品的重要產區,並以舉辦「鳳荔文化節」、「佛光山平安燈會」等活動聞名。這裡結合宗教、農業與文化的魅力,是南部少見的慢遊型鄉村地區。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高雄市2024年1至11月最受歡迎景點中,第8名是義大世界(遊客人次約433萬)、第10名是佛光山(遊客人次約237萬)。 然而,在大量觀光人潮流入特定景點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流量,是否真正為大樹區的整體發展帶來動能?看似熱鬧,但這樣的觀光人潮,真的對大樹區整體發展有帶來吸引力嗎?當遊客走進景點,是否也能深入認識地方、留住足跡與記憶? 今年,大樹區公所展開以「公民參與」為核心的遊程共創行動,邀請在地居民、團體、業者等多元角色共議地方該如何被看見。透過世界咖啡館討論方式參與地方觀光再造,重建在地價值、重新思考觀光的意義。盼望讓觀光走出景點、深入社區與日常。 本集《公事好好說》邀您一同走進大樹,聆聽地方的聲音,看見觀光如何從流量轉向深度,共同打造屬於土地的風景。如何透過參與,讓整個地方留下溫度與永續的可能?
    --------  
    57:06
  • 公事好好說-解產業的渴,平衡供需的智慧用水
    主持人:郭瑞坤(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來賓: 梁錦淵(高雄市水利局副局長) 林智鴻(高雄市議員) 台灣年均降雨量約為2500毫米,為全球平均的2.5倍。然而受限於降雨時節分布不均及多山地形的影響,每年近75%的雨水往往迅速流入海洋,導致水資源的再利用率偏低。 隨著高耗水產業如半導體、石化業等陸續進駐,高雄用水總量與供水穩定性之間的問題日益顯著。除了工業用水,農業灌溉與民生用水也需保障,形成「三方競水」的局面。水資源開發與調度面臨許多潛在挑戰,政府啟動跨區水源調度、建設再生水廠等多項措施。 根據《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自2025年2月1日起,用水超過2萬噸的大戶,須使用至少50%再生水。高雄市近年亦積極推動再生水計畫,楠梓、鳳山溪等再生水廠將陸續擴大供應量。 為了推動水資源循環與城市永續,政府該如何利用政策誘因、技術支援與跨部門整合,建構出高效率、循環利用的用水體系?還有哪些措施或補助推動水資源開發?進而達到水資源供需平衡,是我們本集將共同探討的重要議題。 本集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邀請高雄市水利局副局長梁錦淵及高雄市議員林智鴻,共同討論「解產業的渴,平衡供需的智慧用水」,歡迎市民朋友收聽!
    --------  
    58:52
  • 公事好好說-當責與低薪的兩難:中階主管的魅力沒了嗎
    主持人:林晉禾(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來賓: 鍾采珍(明德台灣駐地協調員) 張莘昕(高雄特殊教育學校老師) 今天的職場上,一個日益浮現的現象正引起企業與組織的高度關注,就是中階主管的斷層危機。無論是公部門還是私部門,許多組織都面臨同樣的困境:願意承擔主管職責的年輕世代愈來愈少。尤其是Z世代工作者,對於「升職」不再抱持期待,反而視其為壓力與責任的代名詞。升遷代表更多工作、更多責任,但不一定伴隨合理的報酬與支持,讓主管職位逐漸失去吸引力。 這樣的趨勢,若未能妥善應對,可能導致組織出現人才斷層、領導斷鏈與執行力下滑等連鎖效應。在沒有足夠中階管理者承上啟下的情況下,不僅影響整體營運效率,也使組織文化難以延續與更新。更嚴重的是,優秀基層員工若對升遷感到無感或排斥,也會降低他們的長期投入與留任意願。 本集我們邀請明德台灣駐地協調員鍾采珍與高雄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張莘昕,從職涯觀察與教育現場的角度,探討年輕世代為何對升遷卻步?主管角色在制度設計與文化期待下,是否已變質為一種「無聲的懲罰」?以實務經驗出發,拆解升遷制度中的隱性壓力與文化預設,思考在當代職場中,「主管」這個角色該如何重新定義與設計。制度與文化是否能同步調整,讓願意承擔責任的人也獲得對等的支持與回報?透過這場對話,我們希望激發更多關於「職涯動機再設計」的社會共識,讓主管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組織轉型與世代溝通的重要橋樑。
    --------  
    57:31

More Government podcasts

About 公事好好說

公事好好說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公事好好說, Any Questions? and Any Answers?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公事好好說: Podcasts in Family

Social
v7.23.9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9/17/2025 - 12:12:37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