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PodcastsArts牛哥講經丨廣東話哲學、書籍分享

牛哥講經丨廣東話哲學、書籍分享

讀物農莊 Anybooks Farm
牛哥講經丨廣東話哲學、書籍分享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179
  • 關稅只係前哨戰——全球化令港口成為「戰略資源」、新航道預告大國之爭!丨有文有路(9)丨《貿易大歷史》
    藉由前兩集嘅內容,我哋可以見到貿易發展史實際上就係邁向現代全球化嘅過程。全球化明面上帶嚟好多好處(尤其對消費者而言),但佢同時都埋藏咗好多國與國嘅衡突。二十世紀,甚至到今時今日,都仲有唔少衝突嘅實際原因係基於全球化。而當中一個衝突之處,就係港口。今集係有文有路嘅第九集,我會同你睇睇全球化底下,港口點解會變得越嚟越重要;從歷史當中,我哋會見到港口往往係「危險地帶」——無論係戰亂定日常,佢都緊緊扼住全球貿易嘅咽喉。而未來將會出現嘅新航道,將會預告國與國之間嘅談判同衝突……依家,我哋先總結一下全球化嘅過程先。
    --------  
    22:15
  • 《槍炮、病菌與鋼鐵》共讀(1):點解係白人殖民黑人,而唔係黑人殖民白人?用地理解構文明踏上唔同路向嘅終極原因丨得閒讀書會(8)丨〈開場白 亞力的問題〉
    逢星期三夜晚九點直播(如有字幕,字幕由ai生成,我無時間檢查,如有需要,自行取用)每一本好書都想解決一個或多個問題,《槍炮、病菌與鋼鐵》要解決嘅問題係源自於一個新幾內亞(New Guinea)政治人物亞力(Yali)嘅問題:「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搞出過什麼名堂?」{點解係白人整嘢、運過嚟賣,但黑人無整到啲咩出嚟?}{點解係白人殖民黑人,而唔係黑人殖民白人?}呢個問題令作者賈德・戴蒙印象深刻,因為問題雖然簡單,但的確對於亞力嚟講係最基本嘅事實。明眼人都會見到,一般嘅新幾內亞人同歐洲人/美國人仲有好大差異——當時嘅新幾內亞仲係由澳洲治理,但努力爭取獨立。(今日,新幾內亞已經成為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係一個自治政府。)對於新幾內亞人嚟講,同歐美人嘅差異係直接而平面,因為佢哋嘅視角並無離開佢哋身處嘅土地。佢哋見到白人嚟到呢個地方,公然鄙視新幾內亞人,話佢哋「原始」、「落後」。呢種差異{西方文明,非洲原始}係一個基本事實,但係真實嘅原因卻好難說明。有好多歷史學者已經放棄給予一個正面答案。而賈德・戴蒙本來嚟新幾內亞係為咗研究唔同鳥類喺新幾內亞嘅生活情況,要佢提供一個解答,可謂係強人所難。於是,「與亞力一席話後,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研究人類演化、歷史與語言的其他面向。經過二十五年,本書是為了回答亞力的問題而作。」本集章節:00:00 開講06:31 不平等何來?17:53 族群間有生物差異37:16 寒冷創意,熱帶遲鈍40:54 氣候乾燥之河谷低地44:55 研究西方殖民史49:40 作者計畫閱讀材料:《槍炮、病菌與鋼鐵》
    --------  
    1:52:42
  •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共讀(1):剝奪說與伊壁鳩魯——物理論者會點思索死亡之壞? 丨得閒讀書會(7)丨廣東話讀書會——第十章,〈死亡有什麼不好?〉
    「活人與死者都不需要擔心死亡,因為前者不受死亡的影響,後者則是不復存在。」人對死亡或多或少都有啲直覺上嘅恐懼,今次我哋會睇下Shelly Kagan作為一個物理論者會點樣思考死亡嘅壞處,亦即係死亡之所以壞嘅原因——佢認為死亡之所以壞,唔能夠歸因於死亡令他人傷感,而係因為剝奪,因而呢種立場又叫做剝奪說。物理論者嘅基本立場死亡導致他人傷感剝奪說另外,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對於死亡有一個著名論證:「所以,所有禍害當中最令人害怕的死亡,對我們其實毫無傷害,因為我們只要存在,就不受死亡的影響;而死亡一旦來臨,我們就不再存在。因此,活人與死者都不需要擔心死亡,因為前者不受死亡的影響,後者則是不復存在。」Kagan會用兩種詮釋嚟理解伊壁鳩魯,我稱之為時間假設,以及存在者可載,不存在者不可載。然後我哋會睇下剝奪說會點樣回應伊壁鳩魯。以下係我分出嘅部分:00:00 開講04:25 物理論者嘅基本立場 18:24 死亡導致他人傷感29:22 剝奪說回應伊壁鳩魯——死亡對邊個有害? 54:20 事情成立,需要時間假設 1:04:36 存在者可載,不存在者不可載 1:13:52 剝奪說與未曾存在者
    --------  
    2:15:36
  • 十分鐘跟住《原子習慣》改變人生(3):點解追求目標會越追越攰?簡述目標優先嘅四個陷阱——「到頭來,我發現成果與我設定的目標沒有太大關係,卻與我遵循的系統息息相關。」
    主流嘅觀點認為,如果想得到人生當中夢寐以求嘅嘢,例如係大隻、成功、財富自由、唔使煩惱、可以有多啲時間做自己鍾意嘅嘢……咁就唔使問阿貴,最好嘅方法就係設定確切目標。好多年以來,《原子習慣》嘅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都係用呢一種方式面對習慣,亦即係話,將每一個習慣視為達成目標嘅手段,呢種就叫做目標優先嘅心態。經過年月嘅洗禮之後,佢發現到呢種目標優先嘅心態係一種誤入歧途,因為成果同自己所設定嘅目標係冇乜關係,而喺同自己遵循着系統息息相關。系統同埋目標有啲乜嘢唔同呢?著名諷刺漫畫《呆伯特》嘅作者史考特.亞當斯講到:「目標是你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你達到那些成果的過程。」系統聽落去相當重要,咁咩係系統呢?如果我係球隊教練,咁我嘅目標就係要奪得冠軍,而我嘅系統就係要徵集球員、管理教練同訓練模式。如果我係企業家,咁我嘅目標就係建立起價值百萬美金嘅事業,而我嘅系統就係測試產品概念、請人、行銷如果我係一個音樂家,咁我嘅目標就係演奏好一首歌,我嘅系統係管理練習嘅頻率、處理困難嘅部份、尋找指導者有趣嘅問題係:如果我哋徹底無視目標,只係關注系統,仲能唔能夠成功呢?作者嘅回答係,答案係肯定嘅。以運動為例,但凡牽涉競技嘅運動嘅目標當然就係想隊波攞到高分,但係攞到高分唔係靠住望住個計分板就得。「真正能帶來勝利的唯一方法,就是每天都進步。贏得三屆超級盃的美式足球教練比爾.沃爾希是這樣說的:「分數會顧好自己。」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人生其他領域。想要更好的成果,就不要管目標了,把焦點放在系統上就好。」目標能指引方向,但進步靠系統實現。過分專注目標而忽略系統,往往事倍功半,因為要進步就要靠系統。諗得太多個目標,而用太少時間去設計個系統,就會出現好多問題。今集係十分鐘跟住《原子習慣》改變人生(3),我會同你一齊睇下點解作者要咁強調目標係方向、系統係進步——原來目標優先嘅心態,會令人陷入嘅四個誤區,使人追求目標會越追越攰。
    --------  
    14:32
  • 教宗方濟各對談猶太拉比:以往勢成水火嘅宗教領袖,跨宗教詮釋〈約伯記〉同巴別塔寓意丨有文有路(8)丨《與教宗對話:教宗方濟各談信仰、家庭、人生與社會》
    「我們缺乏對話。」當教宗方濟各諗起一個故事,佢就會如此感嘆道。呢個故事喺教宗方濟各曾經所駐嘅教堂,首都主教座堂( Metropolitan Cathedral)門面描繪住——約瑟同佢嘅兄弟重逢嘅故事。約瑟曾經被兄弟所賣,經歷入獄、誣蔑,最終因為解夢能力,成為埃及宰相,喺饑荒時期救返前嚟求助嘅兄弟,最終彼此以擁抱消融幾十年嚟嘅恩怨,然後佢哋向對方問到:「我的父親仍健在嗎?」對於教宗方濟各嚟講,呢個故事對我哋嘅時代有重大嘅提醒,因為我哋生活喺一個築牆而非建橋嘅世代,人與人之間被錯誤資訊、蜚短流長、偏見、誹謗、中傷所分裂,習慣見到文化中嘅嘩眾取寵,而無辦法同他人完全坦誠、開放。無論係對話定係接觸,往往都會失敗告終。不過,唔願意溝通並唔係人嘅天性,只係我哋唔容易放低阻礙自己同他人對話嘅身段,以霸道、唔願聆聽、挑釁言辭嚟阻隔自己同他人。靠住首都主教座堂門面嘅重要提醒,喺跨宗教對話方面,教宗方濟各作為一個榜樣,同猶太教嘅思科卡拉比開啟對話——要知道,喺好長時間以嚟,猶太教同天主教嘅宗教領袖都無對話機會。呢度補充少少天主教同猶太教之間喺歷史上曾經有過嘅張力。喺中世紀,歐洲嘅宗教衝突同誤解導致猶太人屢受迫害,甚至被指責為耶穌受難嘅「兇手」,令兩教關係處於緊張嘅狀態。直至二十世紀,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1962-1965年)通過《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拉丁語:Nostra Aetate),正式否定猶太人集體承擔耶穌之死嘅罪責,開啟兩教和解之路。但即使係咁,真正嘅宗教領袖對話仍然罕有。因此,教宗方濟各同思科卡拉比嘅會面,唔單止係個人友誼,更係跨越數世紀隔閡嘅歷史性一步。而思科卡拉比係咁樣回憶兩者嘅會面:「有一天,我們安排了時間與地點,讓兩個人可以坐下來好好聊一聊。我們討論的話題是關於生命本身,透過我們所處的社會、對世界的關懷,以及周遭環境中可以明顯感受到的善與惡來表達我們的觀點。我們兩人的交談完全屬於私人性質——如果你不把神的臨在算進來的話。雖然我們沒有口口聲聲提到神(也許應該要?),但我們感受到祂一直都在。 這樣的聚會後來固定舉行,每次都有不同的討論議題。有次聚會是在我的猶太會堂的辦公室舉行,我介紹那些裝飾在牆上的裱框,講到其中一個是偉大的思想家亞伯拉罕・約書亞・赫舍爾(Abrabam Joshua Heschel) 拉比的手稿,以及其它一些文件。 但我的朋友沒有在聽我說話,而只專注於掛在赫舍爾文件旁邊的一幅賀詞,那是幾年前他在猶太新年時送給這個會堂的。在我稍加整理一向零亂的辦公室時,我看到他仍然注視著那張有他自己簽名及日期的賀詞。我的好奇心油然而生。那一刻他的心中在想什麼?我把那張紙裱裝起來有哪裡特別嗎?我會將它保存並展示出來,是因為我認為那是一份跨宗教對話能在這世上達成的珍貴見證,是因為這個原因嗎?我沒有問他。有時,沉默的片刻本身就構成一種答案。」(頁15-16)有一次,當佢哋喺教宗方濟各嘅辦公室傾偈,教宗方濟各因為想拎兩本關於拉丁美洲貧困議題嘅書畀思科卡拉比睇,轉身入到書房摷下書。呢個時候,思科卡拉比喺辦公室入面隨意張望,喺書架上見到一啲相,而其中,有一個相框裝住思科卡拉比送畀教宗方濟各嘅禮物——一張兩人聚會時影嘅相。喺當刻,思科卡拉比就決定邀請教宗方濟各一齊將兩人傾談嘅部分內容寫成書。教宗方濟各回憶到:「當他提議將我們的一些對話彙集成書出版時,我衝口而出就說「好」。後來我獨自省思此事,我想,我會毫不思索地贊同,是因為我們這樣的對話已進行了一段時間,這段深刻的經驗鞏固了我們的友誼,也見證了我們雖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卻仍然可以並肩同行。」(頁12)呢一本書係一個見證,顯示真誠嘅溝通終究能令兩個人、兩個文化、兩套思想建立關係。教宗方濟各講到:「與思科卡拉比相處時,我從不需要折損我天主教徒的身分,他也同樣不需要委屈他猶太教徒的身分,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彼此尊重,也是因為我們對宗教交談的了解。這條道路的挑戰是:如何懷著尊重與關懷,與臨在的天主一同前行,力求完美無缺。本書就是對這條道路的見證。我將思科卡拉比視為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我深信,在這些心靈反省的過程中,我們兩人的心永遠都不會停止注視著主教座堂的那個門面,它是那樣強而有力,讓人滿懷希望。」(頁12)今集,係有文有路嘅第八集,我哋打斷一下關稅系列,藉由佢哋嘅第一場對話——〈找尋天主的路徑〉,感受兩個宗教領袖點樣共同詮釋神與人嘅關係。內容有三個部分:天主與路徑——兩個宗教領袖,會點樣一同用「路徑」呢個概念講述自己同神嘅關係?約伯與看見——教宗方濟各認為約伯故事提醒人要親眼看見天主,而思科卡拉比補充到從約伯故事,正正見到神唔係單純賞善罰惡嘅電腦禮物與任務——教宗方濟各指出天主為人提供禮物同任務,但只顧任務嘅人係得咗「巴貝耳症」(詳情內文再講)。思科卡拉比補充到《米德拉什》同《塔木德》點理解巴別塔寓言
    --------  
    27:52

More Arts podcasts

About 牛哥講經丨廣東話哲學、書籍分享

牛哥講經,用廣東話詮釋經典畀你聽。 🐂🐂🐂🐂🐂 夜晚瞓唔著就睇書,睇書就記錄下所思所想。主要睇哲學、政治、歷史。 香港人,就用香港話講經。每星期開講。 Instagram: @cowgortalk YouTube:讀物農莊 Anybooks Farm Patreon: patreon.com/cowgortalk 文字版:cowgortalk.wordpress.com 如果對會員podcast (牛哥解經、西哲幼稚園、生活雜談)有興趣,記得成為Patreon會員;或者參加到Spotify 嘅Paid Subscriber: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cowgortalk/subscribe 可以去https://open.spotify.com/show/6arTIDfqLrebjBvibr811k?si=c52990eb056a4dbe 睇睇會員podcast嘅主題! 期待你嘅加入!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牛哥講經丨廣東話哲學、書籍分享, Secret Life of Books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18.2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5/25/2025 - 8:19:54 AM